看《甄嬛传》时,总有人替甄嬛可惜:要是她一直对安陵容好,对皇后忍让,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糟心事?可真要是那样,甄嬛早就在后宫死了八百回了。老话说 “以德报怨”,可在甄嬛的世界里,这话根本行不通 —— 你对坏人一再包容,坏人只会觉得你好欺负,变本加厉地害你;到最后正规实盘配资,你连自己都保不住,还谈什么 “报德”?
就说甄嬛对安陵容吧,一开始那真是掏心掏肺的好。安陵容刚进宫被人欺负,甄嬛站出来替她撑腰;她没首饰穿得寒酸,甄嬛把自己的玉簪、衣裳都送给她;甚至安陵容想争宠,甄嬛还帮她引荐,教她法子。按说这 “德” 给得够足了吧?可安陵容呢?听了皇后几句挑唆,就觉得甄嬛看不起她,转头就给甄嬛下死手 —— 在舒痕胶里加麝香,害甄嬛小产;散播谣言毁甄嬛名声;连甄嬛爹被陷害,她都在背后推波助澜。
展开剩余72%这时候要是甄嬛还想着 “以德报怨”,继续对安陵容好,结果会怎么样?只会让安陵容觉得 “甄嬛好拿捏”,下次害她更没顾忌。甄嬛后来之所以不再忍让,就是想明白了这个理:我对你好是情分,你害我就是本分尽失。所以她回宫后,直接找安陵容算账,一步步揭穿她的阴谋,最后让安陵容自食恶果。你说这是甄嬛狠吗?不是,是安陵容的 “怨” 太毒,甄嬛要是再不反击,自己和孩子都得被她害死 —— 这时候 “报怨”,才能护住真正该珍惜的人,才算得上 “报德”。
再看皇后宜修,甄嬛一开始对她多恭敬啊。皇后说什么,甄嬛都听着;皇后假装关心她,她也真心实意地感激;甚至知道皇后暗中使了点小手段,甄嬛都想着 “毕竟是皇后,忍忍就过去了”。可皇后呢?从来没把甄嬛当自己人,就怕甄嬛生下皇子威胁她的后位。从设计让甄嬛小产,到诬陷甄嬛和温实初有私情,再到想害死甄嬛的孩子,皇后的 “怨” 一次比一次狠。
要是甄嬛一直对皇后 “以德报怨”,不反击、不设防,早就被皇后斗垮了。后来甄嬛不再忍让,收集皇后的罪证,最后让皇上废了她的后位 —— 这不是甄嬛记仇,是皇后的恶容不得纵容。你想啊,要是甄嬛一直忍着,皇后只会继续害更多人,比如沈眉庄、比如甄嬛的孩子,到时候甄嬛就算想 “报德”,也没机会了。只有先把这 “怨” 解决掉,才能护住身边的人,这才是真正的 “报德”。
其实《甄嬛传》里的 “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”,说的就是一个简单的理:善良得有底线,包容得看对象。对好人,你对他好,他会反过来对你好,这叫 “以德报德”;可对坏人,你越忍让,他越得寸进尺,这时候你再 “以德报怨”,就是对自己、对好人的不负责任。
甄嬛从一开始的 “心软包容”,到后来的 “该狠就狠”,不是她变了,是她明白了后宫的生存法则:你不反击,就会被吃掉;你不 “报怨”,就没法 “报德”。就像她后来护住了沈眉庄的孩子,保住了自己的地位,让那些真心对她好的人能安稳活下去 —— 这都是她 “不纵容怨” 的结果。
所以说,《甄嬛传》根本不是教我们耍心机,而是告诉我们:善良要有锋芒,对待恶意,不能一味退让。“以德报怨” 听着好听,可在现实里,尤其是在充满算计的环境里,只会让自己陷入绝境。只有先守住自己,反击那些恶意正规实盘配资,才能有能力去回报那些真心对你好的人 —— 这才是 “何以报德” 的真正答案。
发布于:山西省钱程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